"《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Life in Fragments: 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英)齊格蒙特·鮑曼)中譯本,掃描版[PDF] 資料下載"介紹
資料介紹
相關專題學習資料:
中文名: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
原名: Life in Fragments: 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
作者: (英)齊格蒙特·鮑曼
譯者: 郁建興 周俊 周瑩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中譯本,掃描版
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書號: 9787806682173
發行時間: 2002年10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 簡介: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 內容介紹: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本書是《後現代倫理》(Postmodern Ethics)一書的姊妹篇,是其主題的拓展。在《後現代倫理》中,我提出,後現代新圖景的變化,已經或正在喚醒我們對道德、道德生活的純正理解。我認為,現代企望及雄心的破碎,和社會化調整及個體行為一致化幻覺的消褪,使我們能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洞悉道德的本相。
首先,它使我們看清道德的“原始”狀況:遠在被教會社會地建構和提升的恰當行為的規則之前,也遠在被勸誡遵從一定行為模式和摒棄其他模式之前,我們就已經處於道德選擇的狀態之中。這就是說,我們注定是或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存在,即我們不得不面對他者的挑戰,面對著為他者承擔責任的挑戰,處於“相依”(be—ing—for)的狀態之中。
“承擔責任”與其說是社會調整和個人教育的結果,不如說它構建了萌生社會調整和個人教育的原初場景,社會調整和個人教育以此為參照,試圖重新框定和管理它。這一主張顯然不屬於經典作品。它並非徒勞地討論人類的“善本質”和“惡本質”。“成為有道德的”並不意味著“成為善的”,它不過是人在善惡選擇時作為創作者與表演者的自由運用。
我們說“人本質上是道德存在”,並不表明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我們說社會地構建和教導的規則是原始道德狀況下的第二因素,也並不是說,不健康的社會壓力或社會安排的缺陷,造成了最初善的扭曲和無能,導致了惡的產生。我們說人類生存狀況首先是道德存在物而非其他,指的是:遠在被權威地告知何為“善”、何為“惡”(有時兩者都不是)之前。
我們在最初不可避免地與他者相遇時已經面對著善與惡的選擇。這也就是說,不論選擇與否,依照順序,我們面對的境況首先是一種道德的問題,面對的生活選擇首先是道德的兩難選擇。隨之而來的是對道德責任(即作為善惡選擇的責任)的承擔,而道德責任也遠先於任何基於契約、利益計算或支持某項事業而賦予或要求承擔的具體責任。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 內容截圖: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 目錄:
序 言 尋找後現代理性
第一章 無倫理的道德
社會:隱藏運作
面對不可面對的
編織紗幕
被刺
穿的紗幕
撕破的紗幕
顯性道德
倫理規則,道德標准
第二章 和睦的形式
相伴、相處、相依
習俗和承諾
相依的無法忍受的不確定性
善存在於未來
第三章 破碎的生活,破碎的策略
打破界限,進入監獄
加速和它的不滿:“生活質量”
加速和它的不滿:“身份”
朝聖般的現代生活
世界對朝聖者並不友好
朝聖者的接班人
道德際遇?政治際遇?
第四章 後現代憂慮的總目
第五章 對陌生人的再考察
第六章 暴力、後現代
第七章 種族道德
一、成為難辦事的身體
二、種族主義、反種族主義及道德進步
三、一個世紀之久的集中營?
四、“排猶主義”再評價
第八章 道德與政治
一、後現代世界的知識分子
二、由多個國家組成的歐洲,由多個部落組成的歐洲
三、後記:威脅與機遇,舊與新
譯後記
人名譯名對照表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 相關內容資料: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功利主義
新中國系列:馬克思主義理論入門
哲學系列:重寫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聶錦芳
新中國系列:馬克思主義專業課程
郎鹹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
【免責聲明】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來源於網絡,僅用於分享知識,學習和交流!請下載完在24小時內刪除。
《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禁用於商業用途!如果您喜歡《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請購買正版,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