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無從選擇:為何多即是少
作者: (美)施瓦茨
譯者: 凌偉文
圖書分類: 經濟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中國商務出版社
書號: 9787801813268
發行時間: 2005年10月01日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介紹: 美國《商業周刊》2004年十佳商業圖書!
不知你可曾有這樣的體驗:手持遙控器在電視屏幕上反復調換節目;在琳琅滿目的商場選購卻無獲而返;面對眾多的投資計劃卻不知所措……。這正是本書將告訴你的:過多的選擇已成為一種負擔。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就業、友情、甚至宗教都面臨著眾多的選擇。作者認為,選擇確實改善了我們生活的質量,讓我們可以掌控自身的命運,並獲得我們確實想要的東西。但選擇是件好事並不等於更多的選擇會更好。相反,過量的選擇往往會讓你在決定之前就開始自我懷疑,也會讓你設定不切實際的期望,更會讓你對失敗的決定而自怨自艾。長此以往,這會導致人們決策的遲鈍,情緒的焦慮和心理上的抑郁。而當今的消費文化總在不斷地提醒我們,擁有豐富多樣的選擇是沒有任何理由達不到盡善盡美的。在這種情形下,抑郁症為何如此快地蔓延便得到了很好的注解。
在本書中,作者分析了過量的選擇對人們情緒和心理上所造成的傷害,並通過生動的實例及淺顯的推理,揭示了選擇數量的急劇上升,不僅沒有帶給人們更多地自由和自決權,反而形成了社會性的問題。作者最後提出了11 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人們將選項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並養成放棄的習慣,從而在自己的決定中享受生活的樂趣。
像自由一樣,選擇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從消費購物到退休保險的投資,這些令人應接不暇的選項,幾乎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這位社會理論教授的書讓我們明白了,為什麼作出選擇之前,再認真的調查也抵不過朋友間的傳聞?為什麼琳琅滿目的商場卻經常使人空手而歸?
——《商業周刊》
今天的社會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人們的滿足感卻嚴重匮乏。這本充滿挑戰而又富有趣味的作品,為我們展示邁向更有價值生活的途徑。
——大衛·美爾斯 《直覺》作者
本書揭示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作者提出的11個具體步驟,將減少人們的挑剔心理,從而大大地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
——菲利普·津巴多 《羞怯》作者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令人信服地論證:幾乎所有人都會因少一些選擇而活得更好,而很多人卻會因過多地追求而得不到最好的選擇。本書完全可以作為了解當今關於選擇和幸福的社會心理研究的入門讀物。
——丹尼爾·卡納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作者介紹: 作者Barry Schwartz於1968年在紐約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1971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頒博士學位。
他是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行為學教授,也是多部書的作者,包括《為人類的本性而戰》(The Battlefor Human Nature:Science,Moral—ity andModemLife)和《生活的代價》(TheCostsofLiving:HowMarketFreedomErodes theBest Thingfn Life)他的研究文章常發表於諸多重要的報刊,包括《美國心理學者》雜志,作者現居住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
內容截圖:
目錄:
序 走出選擇的悖論
第一部分 當我們選擇的時候
第一章 購物的真實體驗
第二章 新領域的選擇
第二部分 我們如何選擇
第三章 選擇與決定
第四章 只有最好的才行嗎
第三部分 我們為何感動痛苦
第五章 選擇與快樂
第六章 錯過的機會
第七章 “但願……就好”:後悔的問題
第八章 決定為何會讓人失望:習慣的問題
第九章 為什麼凡事皆因比較而痛苦
第十章 誰之過:選擇、失望還是抑郁
第四部分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