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文質彬彬
作者: 陳良運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書號: 9787806473245
發行時間: 2001年11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中國傳統美學范疇,由於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現出與西方美學范疇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中國現代美學的建設,非常需要吸納融匯古代美學范疇中凝聚的審美認識的精粹。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的十余年中,美學范疇日益受到我國學界的重視,古代美學和古代文論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礎上,有逐漸向范疇研究和體系研究轉移的趨勢,這意味著學科研究的深化和推進,預期在21世紀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強。到目前為止,研究美學、文藝學范疇的論文已大量湧現,專著也有多部問世,但嚴格地說,系統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發展的前景和開拓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中國傳統美學范疇的特點是很突出的,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
內容截圖:
目錄:
第一章審美視野中的“質”與“文”
第一節對於“質”的基本審美觀
第二節“文”的觀念發生與“人文”種種
第二章“文質彬彬”
第一節儒家“文”、“質”統一觀的確立
第二節“文質”理論在兩漢的發展
第三節道、儒“文質”觀之差異與《淮南子》的糅合
第三章中國文學的奠基理論
第一節文。文章.文學
第二節詩、騷、賦之“文”、“質”關系
第三節王充的“文章”學說
第四章“文質彬彬”美學意義的延伸
第一節人物品評:理性審視的深化
第二節人物品藻:“風骨”的審美觀照
第三節書畫之品:藝術理論的發展
第五章文學自覺時代的“文質”觀
第一節由文體分類產生不同的“文質”標准
第二節“質”的觀念的演化
第三節形文·聲文·情文
第四節“文”、“質”結合的新范疇
第六章“文質”論在詩、文領域之分途
第一節文:以“道”為“質”的回歸
第二節詩:以“意境”為核心的審美創造
第三節“文”與“質”:歷史、美學的評價
附錄“風骨”新論
第一節“風”是一個審美觀念
第二節“骨”是“質”的概念具象化
第三節從品人之“風骨”到品文之“風骨”
第四節“風骨”論發明和運用的重要意義
下編藝與道
第一章“藝”與“道”的觀念發生
第一節藝·技·藝術
第二節道·天道·人道·藝道
第二章兩種“道”的美學內涵
第一節道法自然
第二節人性至誠
第三章三種“藝”的態度與行為
第一節“知者創物,巧者述之”
第二節“疑神”之技通於“道”
第三節“下學”之藝致其“道”
第四章“原道”種種及其效應
第一節“神制則形從”——《淮南子》之術
第二節“雕琢情性”——“文心”之術
第三節“文以明道”——“古文”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