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江城
原名: River Town
作者: (美)彼得•海斯勒 Peter Hessler
譯者: 李雪順
圖書分類: 旅游/攝影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書號: 9787532756728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我(彼得•海斯勒)從重慶出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涪陵沒有鐵路,歷來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裡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裡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這裡,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合的觀察構成了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2001年,也就是這本書在美國出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了,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了。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型變化的感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征。很難相信,這個國家曾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的民族”。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後,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我有些傷感。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面:貧窮、爛路、慢船。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歷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游,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於我的記憶之中。
作者簡介: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1996年牛津大學畢業,《紐約客》記者,獨立作家。在《尋路中國》之前,彼得•海斯勒就以兩本書《江城》和《甲骨文》而出名。1996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在四川省重慶市涪陵任教,他將兩年的經歷寫成了回憶錄體的《江城》。涪陵之後,他的原計劃兩年中國之行不知不覺變成了十五年,他來到北京,開始成為《紐約客》和《國家地理》雜志的撰稿人,並在這中間出版了關於中國過去和未來思考的選集《甲骨文》,三本書作為一個整體成為了他觀察中國的“三部曲”。彼得•海斯勒在中國的寫作過程中,他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記者采訪和文學寫作融入到一起,通過常年親身相處的觀察,關注個體在巨大變革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內容截圖: 目錄:
第一章 順江而下
城市
第二章 有中國特色的莎士比亞
插旗山
第三章 跑步
白鶴梁
第四章 大壩
烏江
第五章 鴉片戰爭
白山坪
第六章 暴雨
第七章 夏天
神甫
第八章 中國生活
老板
第九章 錢
老師
第十章 農歷新年
土地
第十一章 又一春
長江
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