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高燮集
作者: 高铦
高鋅
谷文娟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清晰掃描版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書號: 7300029426
發行時間: 1999年8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 高燮加入南社的時間並不早,在社內也並未擔任任何職務,但他早與南社諸子有往還,南社內部的多次紛爭,高燮均不欲參加,不願卷入,但都未能避免。他的詩文著作在當時就已經負有盛名,今天編選他的詩文集,無論從史學研究的角度還是文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都是彌足珍貴的資料。本集附錄了高燮的夫人顧保瑢(同是南社社員)的詩文。
網盤下載:http://tfc.5d6d.com/thread-202-1-1.html
著者簡介: 高燮(1879-1958),名燮(xiè),字吹萬,以字行,號時若,別署老攘、黃天、慈石、時若、寒隱、葩翁。同高天梅均是張堰鎮秦望村人,為姚光舅舅、高天梅叔叔,但比侄子高天梅小一歲。
高燮早年即不滿晚清腐敗統治,贊賞太平天國革命。大力主張重修清史,倡議把太平天國洪秀全列入《清史》本紀。他與吳江柳亞子、金天羽,昆山胡石予、武進錢名山等一起以詩歌鼓吹革命,抨擊時弊,為南社耆宿。曾作《醒獅歌》、《寶劍篇》等,慷慨激昂,以天下為己任。
高燮系世代書香,博覽群書,知識面光,胸懷坦率,不慕名利,除參與南社活動外,並創國學商兌會,又結寒隱社,刊行《國學叢書》10卷,廣征博引,探本溯源,讀者每多稱道。高燮與錢名山、胡石予共同被稱為:江南三大儒。
在孔家阙鎮,高燮還創辦了寅賓小學,即原秦望小學。同時還在鄉裡辦學校、育人材、建橋梁、浚河道,使眾人稱頌。高燮先後與高煌助資建造石橋38座,大多有橋聯與橋記。
高燮著作有《吹萬樓文集》、《吹萬樓詩集》、《吹萬樓日記節鈔》、《莊子通釋》、《感舊漫錄》、《憤悱錄》、《閒閒集》、《詩經大義》、《吳日千先生集》、《陳臥子安雅堂稿》、《談詩札記》、《三子游草》等二十余種。他所作的散論、詩篇,如《醒獅歌》、《寶劍篇》、《談史雜詠》、《近事新樂府》等,都載於於右任創辦的民呼、民吁、民立日報上。
高燮生於清光緒五年(1879)12月28日,早年勤於治學,受業於同邑名儒顧蓮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起,與天梅在金山張堰鎮出版《覺民》月刊,宣傳民族主義思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與柳亞子、田桐等創辦《復報》月刊。曾主持國學商兌會和寒隱社,刊行《國學叢選》。抗日戰爭中,日軍從金山衛登陸,張堰鎮首當要沖,“閒閒山莊”頓成廢墟,其藏書藏畫270多箱,大半毀於此時。高吹萬攜家人深夜乘舟逃命,由呂巷至虹橋,船居半月,食物斷絕,饑寒交迫,極盡流離顛沛之苦。待戰事稍停,其家人於廢墟中零星收撿,僅得書畫碑帖2箱,殘書24箱,其余全部付諸蕩然。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將這批圖書捐獻給國家,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1958年7月23日,高燮先生因病不治,在上海寓所逝世,享壽79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厥文挽曰:“南社早蜚聲,金山一代英,筆搖清帝鼎,夢繞岳王墳,革命心腸熱,攘夷思想新,遺詩千百首,一讀一酸辛。”
內容截圖: 目錄:
編纂前言
高燮傳略
第一部分 文選
論評
序・跋・啟
傳狀・題記
札記
游記
銘志
第二部分 信札
第三部分 詩詞
詩選
詞選
第四部分 聯語
附錄 高燮年表
集外集 顧保�詩文選輯
文選
信札
詩選
詞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