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中文名: 現代世界的誕生
原名: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英)艾倫·麥克法蘭
譯者: 於展
何美蘭
圖書分類: 歷史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書號: 9787208113701
發行時間: 2013年08月01日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介紹:《現代世界的誕生 1780-1914年》是近年頗受好評的一部歷史學著作。2004 年由布萊克威爾出版社首次發行。它研究的時段是從中古向現代過渡的時期,或稱“早期現代時期”。它從全球史的立場出發,提出這樣的觀點:世界日益走向全球化,導致封閉的古代世界向現代世界過渡。全書不僅涉及全球各個地區,還涉及政治社會經濟等各個領域。現為重要的是,除了歷史敘述和分析外,作者還就古代世界向現代世界的過渡,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模式,從而使本書不同於一般歷史著作,其自身更具理論意義。
作者簡介:克裡斯托弗?阿蘭?貝利(C. A. Bayly)是劍橋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和聖凱瑟林學院院長,也是大英博物館的理事之一,從事1700 年以來的印度史、英帝國史和全球史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30 多年來,先後發表了《印度政治的地方根源 》、《印度社會和英帝國的形成》、 《南亞民族的起源》等多部著作。《現代世界的誕生:1780-1914 年》一書是貝利教授的全球史研究成果。因其多年的歷史研究實踐和在歷史寫作領域的傑出貢獻,貝利榮獲2004 年英國沃爾夫森歷史寫作個人獎(Wolfson History Prize),2007年,因其對歷史學的貢獻被授予爵位。
備注說明:書籍來源於網絡,轉載於網易博客,更多書籍可到百度搜索 ntccy2009博客 查找資源自行下載 請支持正版!
內容截圖: 目錄:
致謝
凡例
導言
本書的結構
問題一:“第一推動力”和經濟因素
問題二:全球史與後現代主義
問題三:持續的“現代之謎”
適應標准:生活習慣
從外部建立聯系:交流與復雜性
第一部分舊體制的終結
第一章舊體制與“早期全球化”
農民與地主
不同的政治
在國家邊緣的權力
新政治模式的先驅
“全球化”的史前史
古代與現代早期的全球化
前景
第二章從舊體制到現代化的進程
最後的“大馴化”與“勤勞革命”
非洲—亞洲物質文化、生產與貿易的新模式
非洲—亞洲“勤勞革命”的內外局限性
貿易、金融和革新:歐洲競爭的優勢
積極的、愛國主義國家的發展
愛批評的公眾
亞洲和非洲公眾的發展
結論:“後退”、落伍與危機
前景
第三章匯合的革命(1780—1820年)
當時人對世界危機的沉思
1720—1820年世界危機的簡明剖析
侵蝕國家的合法性——從法國到中國
現代左派和現代國家的意識形態起源
民族性對國家和帝國
第三次革命:全世界文雅的商人
前景
第二部分孕育中的現代世界
第四章在世界革命之間(1815—1865年)
評估“國家遭受的破壞”
英國的海上霸權、世界貿易與農業的復興
移民:一個安全閥
在“新世界秩序”中的失敗者(1815—1865年)
混雜合法性的問題:它是誰的國家
國家贏得力量,但並不足夠
亞洲的合法性戰爭:一個總結性陳述
亞洲革命的經濟與意識形態根源
歐洲的饑餓和反叛年代(1848—1851年)
作為全球事件的美國內戰
一致還是不同
回顧爭論
第五章工業化與新城市
歷史學家、工業化與城市
工業化的進步
貧窮與工業的缺乏
作為生產、消費和政治中心的城市
全球危機的城市影響(1780—1820年)
新城市的種族和階級
工人階級政治
全球城市文化及其批判者
結論
第六章民族、帝國與族裔(1860—1900年)
民族主義的理論
民族主義何時產生
誰的國家
使民族主義永存:記憶、全國聯系和印刷
從社會到民族:歐亞帝國
我們關於民族主義的立場
無國家的人民:迫害還是同化
帝國主義及其歷史:19世紀晚期
“新帝國主義”的維度
一個民族國家的世界?
早期全球化的繼續
從全球化到國際主義
實踐中的國際主義
結論
第三部分帝國主義時代的國家和社會
第七章現代國家的神話和技術
現代國家的方方面面
國家和歷史學家
國家的界定問題
現代國家形成:地理角度
合法的要求和權力的象征
國家的資源
國家的社會職責
國家的工具
國家、經濟和民族
資產負債表:國家取得了什麼成就?
第八章自由主義、理性主義、社會主義和科學的理論與實踐
思想史的發展情境
正義共和國的腐敗:一個經典主題
世界各地的正義共和國
自由主義和市場的出現:西方例外論?
自由主義和土地改革:激進理論和保守實踐
自由貿易或民族政治經濟?
代表人民
世俗主義和實證主義:國家之間的類同
社會主義的接受及其地方反響
全球背景下的科學
世界范圍內的專業化
結論
第九章宗教帝國
同代人眼中的宗教
近期史學家的觀點
新風格宗教的興起
宗教統治的方式:動因和局限性
宗教權威的正式確立和“帝國”宗教的創立
確定教義和儀式
“帝國”宗教內外邊疆的擴張
朝觐和全球化
印刷術和宗教的傳播
宗教建築
宗教和民族
結論:時代的精神
第十章藝術和想象的世界
藝術和政治
全球范圍的藝術雜交和統一
平衡力:市場、日常生活和博物館
新興的民族藝術(1760—1850年)
藝術和人(1850—1914年)
西方之外:適應和附屬
建築學:城市的鏡子
向世界文學發展?
結論:藝術和社會
前景
……
第四部分變化、腐朽和危機
注釋
文獻目錄
索引
譯後記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