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
作者: 胡守為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書號: 978-7213020902
發行時間: 2000年12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 陳寅恪,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著名史家陳寅恪先生先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嶺南大學等數所大學。陳寅恪一生中為人們留下了大量著作,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為後來人開辟了新的學術領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學方法,民國以來即廣為學界所尊崇。
陳寅恪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因此,陳寅恪的課上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風雨無阻地聽他的課。
此外,陳寅恪講學還注意自然啟發,著重新的發現。對學生只指導研究,從不點名,從無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學校的規章舉行,沒有不及格的。他常說: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生學問的最好辦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學生寫短篇論文代替大考。但陳寅恪又強調:做論文要有新的資料或者新的見解,如果資料和見解都沒有什麼可取,則做論文也沒有什麼益處。
陳寅恪在講授歷史研究的心得時,常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史籍或其他資料以證明史實,認識史實,對該史實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這就是史學與史識的表現。”他的學生曾經回憶道:“陳師在講歷史研究時,常說:凡前人對歷史發展所留傳下來的記載或追述,我們如果要證明它為‘有’,則比較容易,因為只要能夠發現一二種別的記錄,以作旁證,就可以證明它為‘有’了;如果要證明它為‘無’,則委實不易,千萬要小心從事。因為如你只查了一二種有關的文籍而不見其‘有’,那是還不能說定了,因為資料是很難齊全的,現有的文籍雖全查過了,安知尚有地下未發現或將發現的資料仍可證明其非‘無’呢?”陳寅恪對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由此可見一斑。難怪傅斯年對他進行這樣的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內容截圖: 目錄:
前言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季羨林
向陳先生請罪/周一良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王永興
試述陳寅恪先生對士族等問題的開拓性研究/胡戟
陳寅恪的史學思想——對“正統史學”思想的修正/劉聿新
陳寅恪先生與司馬溫公《資治通鑒》/趙和平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讀後/朱紹侯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與西域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宋曉梅
......
陳寅恪與20世紀中國學術/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