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實踐感
作者: (法)布迪厄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書號: 7806576541
發行時間: 2003年12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實踐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過對卡比利亞(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社會的觀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會學實踐,揭示並分析了實踐邏輯與學術性思維的差異,指出人類學研究要成為真正的科學,就必須對科學實踐和行為和工具,對研究者與其對象的關系實施客觀化。
作者簡介:皮埃爾·布迪厄(1930-2002),當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1954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58年赴阿爾及利亞服兵役,並在那裡開始其社會學研究。1968年至1988年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社會學部主任,創辦《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1982年入法蘭西學院任社會學教授。布迪厄著述達340余種,涉及人類、社會學、教育、歷史、政治、哲學、美學、文學、語言學等領域,其中主要有《阿爾及利亞的社會學》、《實踐理論概要》、《再生產》、《背井離鄉》、《區隔》、《學術人》、《藝術法則》。其影響遍及世界,特別是歐美知識界。2000年,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他國際人類學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
媒體推薦:主編的話
總算不負幾年來的苦心——該為這套書寫篇短序了。此項翻譯工程的緣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內心的某些變化。雖說越來越慣於鄉間的生活,每天只打一兩通電話,但這種離群索居並不意味著我已修煉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寧說,堅守沉默少語的狀態,倒是為了咬定問題不放,而且在當下的世道中,若還有哪路學說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著魔,還要有助於思入所屬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蕩難平的心氣,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惡刺激,不過也恰是這道底線,幫我部分擺脫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著中國文化的本根,去參驗外緣的社會學說了,既然儒學作為一種本真的心向,正是要從對現世生活的終極肯定出發,把人間問題當成全部靈感的源頭。
不寧惟是,這種從人文思入社會的訴求,還同國際學界的發展不期相合。擅長把捉非確定性問題的哲學,看來有點走出自我囿閉的低潮,而這又跟它把焦點對准了社會不無關系。現通則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證偽,使得就算今後仍有普適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於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處,批判的事業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決定了,盡管同在關注世俗的事務與規則,但跟既定框架內的策論不同,真正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社會學說,決不會是醫頭醫腳式的小修小補,而必須以激進亢奮的資態,去懷疑、顛覆和重估全部的價值預設。有意思的是,也許再沒有哪個時代,會有這麼多書生想要煥發制度智慧,這既凸顯了文明的深層危機又表達了超越的不竭潛力。
內容截圖:
目錄:
緒 論
卷— 理論理性批判
前 言
第—章 客觀化的客觀化
第二章 主觀主義的想像人類學
第三章 結構、習性、實踐活動
第四章 信念與身體
第五章 實踐邏輯
第六章 時間的作用
第七章 象征資本
第八章 支配方式
第九章 主觀的客觀性
卷二 實踐邏輯
前言
第二章 土地與婚姻策略
第二章 親屬關系的社會用途
第三章 類比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