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孫子兵法
作者: (春秋)孫武
譯者: (三國)曹操/注
郭化若/今譯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書號: 753254440
發行時間: 2007年01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為《孫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裡行間不乏真知灼見。當代著名軍事家郭化若更是長期研究《孫子兵法》,撰有《孫子譯注》一書,不但為《孫子兵法》全文作了校勘、注釋、今譯,還撰寫了題解及考訂、評論文字,既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又淺顯易懂。本書即在郭化若《孫子譯注》的基礎上用紅字加上了從宋本《十一家注孫子》中輯出的曹操的注,將孫武、曹操、郭化若的軍事思想融為一書,以裨讀者把握我國兩千年來兵學之精華。書後附有《史記。孫子列傳》,同時還附上郭化若《孫子譯注》本的《前言》、《再版的話》。
作者簡介: 孫武,字長卿,漢族,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他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在其18歲時,因齊國內亂不止,他深感無用武之地,便離開齊國去往吳國。
孫子的先祖為陳完,陳厲公之子,妫姓,氏陳。陳厲公兄陳恆公之少子林殺厲公而自立,是為莊公。故陳完不得立,為陳大夫。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御寇。御寇與完交好,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素聞陳完之才學,欲使為卿。陳完以“羁旅之臣不可當高位”為由婉拒。後齊桓公命陳完為工正(掌管百工)。陳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陳氏為田氏,故他又被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原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姓“孫”氏。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史稱“四姓之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阖闾內傳》載,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阖闾,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伍子胥先後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孫子晉見吳王,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贊不絕口。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80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將軍。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采取“迂回奔襲、出奇制勝”的戰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裡,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柏舉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對於孫子的歷史功績,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寫道:“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內容截圖: 目錄:
計篇第一
作戰篇第二
謀攻篇第三
形篇第四
勢篇第五
虛實篇第六
軍爭篇第七
九變篇第八
行軍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間篇第十三
附錄
《史記·孫子列傳》
《孫子譯注·前言》
《孫子譯注·再版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