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上帝之城
原名: De civitate Dei
作者: [古羅馬]聖·奧古斯丁
譯者: 王曉朝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書號: 9787010054988
發行時間: 2006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 《上帝之城》(拉丁文:De Civitate Dei)為希坡的奧古斯丁所著。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時當公元413年。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作者簡介: 奧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奧古斯丁,天主教譯“聖思定”、“聖奧斯定”、“聖奧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聖人和聖師,並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對於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他是聖孟尼迦的幼子,出生於北非,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接受洗禮。著有《忏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等。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神學著作和《忏悔錄》中。
內容截圖: 目錄:
第一章:奧古斯丁駁斥將羅馬之難歸咎於基督教之不拜神明的謬說。
第二章:回顧在基督之前的時代羅馬人就已遭受的災禍,原因是他們的神明把他們帶進腐敗和邪惡中。
第三章:羅馬的外在(身體與物質的)災禍。
第四章:賞賜帝國給羅馬的不是神明,而是獨一真上帝。
第五章:討論命運、自由意志和上帝的預知;並及古羅馬人品德的來源。
第六章:討論瓦羅(Varro)對神學的三分法,以及神明無能對未來生活的幸福有任何的貢獻。
第七章:討論市民神學(Civil Theology)的「優選神明(select gods)」,並論崇拜他們並不能得到永生。
第八章:略論蘇格拉底及柏拉圖哲學;駁斥阿普留斯(Apuleius)所言,鬼魔是神明與人之間的媒介而應受崇拜。
第九章:討論一些人主張將鬼魔分為善的與惡的兩類。
第十章:波佛利(Porphyry)的救贖教義。
第十一章:進入本書的第二部份。討論地上城和上帝城之不同起源,進程和終局。對世界之受造多所臆度。
第十二章:天使與人的受造;惡的起始。
第十三章:死亡是懲罰,源於亞當之犯罪。
第十四章:人最初之罪的刑罰與後果;人本來可以不帶肉欲而繁衍後代。
第十五章:聖經歷史中地上城與上帝城分別的進展。
第十六章:由挪亞至以色列列王時代的上帝城歷史。
第十七章:由先知們到基督時代的上帝城歷史。
第十八章:從亞伯拉罕到世界末日的地上城與上帝城歷史之對比。
第十九章:概覽對至高善的不同哲學看法;將這些看法與基督教對幸福的信念作比較。
第二十章:論最後審判,以及聖經新舊約對此之宣告。
第二十一章:論惡人在地獄中受永刑;論各種對此信念的反對。
第二十二章:論聖徒的永樂,身體的復活,以及初代教會所行之神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