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叔本華思想隨筆
作者: 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華
譯者: 韋啟昌
圖書分類: 哲學/宗教
資源格式: PDF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書號: 9787208081185
發行時間: 2008年10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 · · · · · · 本書雖然討論的話題眾多,但裡面貫穿著的基本思想主線清晰可辨。叔本華這位“語言藝術家”(弗蘭茨·卡夫卡的贊語)的過人之處就在於把真理裹以最樸素的語言外衣,從而讓真理直接發揮其必然具備的震撼力。因為深刻,所以樸素;因為樸素,更見深刻。尼采形容閱讀叔本華的著作猶如抵達了“一處森林高地——在這裡,我們深深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整個人感覺耳目一新,重又充滿了生機”(《不合時宜的思想》)。這組代表性的論文只占叔本華全部哲學著作的一小部分,但這些論文涉及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性學、美學、教育學、玄學、宗教等多個方面,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叔本華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爾斯泰語)的思想魅力。不僅《意欲》一文的確像叔本華所說的包含比許多系統的心理學還要多的心理學知識,就是篇幅最小的《論教育》,他對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幾千字的闡述,難道是某些洋洋灑灑、不得要領的大部頭教育學著作可以相比的嗎?真正的思想天才與只是博聞強記的學者之間的差別,由此可見一斑。
作者簡介 · · · · · · 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因為他對人間的苦難非常敏感,對人生觀感到極度悲觀,所以被人稱作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家“。他反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是新的“生命“哲學先驅。
他特別專精於研究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對和不屑於黑格爾、費希特和謝林等人的理論。
他的一生不算風光,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時,他的哲學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視,不過卻於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於但澤的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學任教時
所有介紹借來自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92412/)。
內容截圖: 目錄:
譯者序
論教育
論天才
論美
心理散論
論命運
論性愛
《論性愛》附錄
論意欲在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
論哲學和智力
倫理道德散論
論生存的痛苦與虛無
編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