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建國方略
作者: 孫中山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遼寧人民出版社
書號: 7-205-02868-X
發行時間: 1994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於1917年至1920年期間所著的三本書——《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的合稱。
《孫文學說》又名《知難行易的學說》或《心理建設》,是《建國方略》的“心理建設”。1918年底完稿,次年6月正式出版。是孫中山的哲學代表作。 全書共分8章,集中討論了認識論問題,以大量事例理論化了“ 行易知難”的觀點,提出:“此為救中國必由之道。”該書宣揚了“行而後知”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對“知先行後”和“知行合一”說有所批駁 。在當時對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實業計劃》是孫中山為建設一個完整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勾畫的藍圖,最初是用英文寫成的,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1919 年2月完稿,發表於1919年6月號《遠東時報》,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這部洋洋十萬余言的著作,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工農業、交通等實現現代化的宏大設想,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思想,無疑是一份全面發展中國經濟的宏偉綱領。
《實業計劃》由六大計劃共33個部分組成。在這個龐大的總體構思中,發展交通和通訊是孫中山關注的重點。他提出:修建10萬英裡的鐵路,以五大鐵路系統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連接起來;修建遍布全國的公路網,修建 100萬英裡的公路;開鑿、整修全國的水道和運河,大力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力、電力事業;在中國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個“如紐約港”那樣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修建三峽大壩的理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這是中國人首次提出三峽水力開發的設想。
關於發展經濟和實業的所有制問題,孫中山主張個人經營與國家經營並行不悖,相輔相成。他主張鼓勵發展個體經濟,並為之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例如要改革稅制,統一貨幣,排除各級官吏的種種壓制,等等。
《民權初步》是《建國方略》的“社會建設”,是一本關於民主政治建設的論著。又名《會議通則》。1917年完稿。該書分為5卷20章,包括結會、動議、修正案、動議之順序、權宜及秩序問題等內容,敘述了政府管理和群眾在社會生活中應掌握的民主原則、程序和方法 ,反映了孫中山倡導民主政治的思想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為中國國民黨制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也是孫中山構建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藍圖,是他一生為之追求的理想目標。
本資料來自互聯網,限個人測試學習之用,不得用於商業用途,請在下載後24小時內刪除。
目錄:
總序
編序
建國方略之一 孫文學說---行易知難
建國方略之二 實業計劃
建國方略之三 民權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