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漢代思潮
作者: 龔鵬程
圖書分類: 文化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書號: 9787100040099
發行時間: 2008年6月1日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介紹: 文學如此,經史等等亦然。史籍不必說了,史遷孤懷闳識,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班固密栗沈實,皆非後世史著所能方駕。經學章句,雖遺佚者多,但相關之訓釋箋注,畢竟仍是後人掌握儒學的淵薮或鍵鑰,不可不考。且尋索玩繹愈久,愈能感覺其中含蘊弗窮,足供沉潛。就連習學者視為畏途的文字訓诂材料,其實也有許多道理可說,可惜現今學者未能發揮罷了。
諸如此類感受,越來越強烈之後,我才逐漸體會到對漢代的輕忽或貶斥,本身就是具有思想史意義的事。
中國學術,本來即有漢宋兩大思潮體系。宋學崛起,原就具有革命性質,所以認為漢魏南北朝所講之經學儒學均未能延續孔孟之道,必須等到周敦頤、程明道等人,才接上了正道的統緒。可是宋學傳至明末,學者又覺得它恐怕與孔孟有些距離,原始儒家之真面貌,或許仍應由漢人所傳的經學中去找尋。故又推崇漢學以反宋學。此一風氣,發展到晚清民初,漸漸形成了幾種路向:一支繼續提倡漢學而以經學考證為主,既將其范圍擴及史籍與諸子等領域,又以文字聲韻訓诂為主要方法及學術內容。另一支則覺得漢人經學之真精神並不在考證,而在於發揚孔子的微言大義。故此一派學者以西漢公羊學為主要典范,講通經致用之學,影響了清末的中興、維新、革命等運動。還有一支則是起於對這種強調漢學風氣的反抗,認為宋學仍有其價值,不宜廢棄,且逐漸從漢宋並重發展到愈來愈偏於宋學的形態
作者介紹: 龔鵬程,1956年生於台灣,祖籍江西吉安。台灣師范大學博士。學術融貫古今、會通中西,遍及文、史、哲、藝術、宗教諸領域,精通書法、武術,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有《“三教論衡”系列》(佛學新解、道教新論、儒學新思)《北溟行記》《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等。曾任台灣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佛光大學創校校長,中華道教學院副院長。2004年以後移居祖國大陸,倡導國學復興,講學南北。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先生的部分電子書:《四十自述》《漢代思潮》《唐代思潮》《晚明思潮》《近代思潮與人物》《俠的精神文化史論》《中國詩歌史論》《讀經有什麼用:現代七十二位大家自由談》《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閱讀中國文化經典》《生活的儒學》《美人之美:閱讀經典與戲說愛情》《文學與美學》《中國文人階層史論》《武藝叢談》《書到玩時方恨少》內容截圖:
目錄:
一、漢代哲學的定位
二、自然氣感的世界
三、風俗美善的追求
四、文人傳統之形成
五、文字意義的探索
六、儒家的星象政治學
七、儒家的歷數政治學
八、學聖人的儒家:韓嬰
九、世俗化的儒家:王充
十、太平道及其《太平經》
十一、天師道與《老子想爾》
十二、游民社會及其思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