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科幻巨著.海伯利安.全系列.(5部完整)
原名: 海伯利安的隕落
作者: 丹。西蒙斯(美)
譯者: 李懿
潘振華等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文字版
出版社: 萬卷出版 等
書號: 978-7-80759-085-9
發行時間: 1999年
地區: 大陸,台灣,美國
語言: 簡體中文,英文
簡介:
原版第一部封面:
第四部封面:
中文版封面:
內容簡介:自從大錯誤之後(23世紀,一個人造小型黑洞進入地球核心,在以後的歲月中,逐漸吞噬了地球本身,人類被迫離開地球往宇宙深處邁進,即所謂聖遷時期)。四百年後的28世紀,1600億人類散布在兩百多顆星球上,通過可瞬間傳遞的傳送門連接起來,組成了霸主的環網,享有空前的繁榮與和平,並將種種技術交由“技術內核”——數百年來即脫離人類獨立自主的AI(即人工智能)集合體——來管理。數百年來,霸主和“技術內核”各取所需,相安無事,但在“技術內核”內部,卻逐漸分裂為三派:穩定派,最老的人工智能,穩定派主張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必須保持平衡狀態;反復派,三個世紀前主導退出的勢力,認為人類不再有用,主張消滅人類;終極派,對人類存在或者是毀滅,都不感興趣,僅僅只沉迷於“終極人工智能”計劃上,這個計劃的其中一項功能就是能夠預測宇宙和人類的未來。
盡管“終極人工智能”還遠遠沒有達到投入使用的階段,但“技術內核”也早已對未來幾個世紀的物理、人類和人工智能的詳情預測到了98.9995%的程度,但卻發現只有一個無法預測的變數——邊境行星“海伯利安”。它看上去於理不通,似乎豁免了一切法則——物理、歷史、人類心理,以及“技術內核”的預測。海伯利安上充滿各種謎團,包括不知何人所建的“光陰冢”(又叫“時間之墳”)、傳說中的機械殺戮者“伯勞”和崇拜伯勞的“伯勞教會”。基於種種原因,人類想將海伯利安納入霸主環網,但“技術內核”卻長期拒絕霸主的這個要求。
光陰冢(時間之墳)外圍擁有能困住伯勞的逆熵場,但此力場卻觀測到有膨脹擴張的跡象。同時,霸主環網的主要敵人——數個世紀前就開始流亡星際的人類流亡者集團(他們是星際范圍內唯一反抗霸主統治的人類群體),霸主稱其為“驅逐者”的勢力開始向海伯利安大舉入侵。為了搶先解開光陰冢(時間之墳)以及伯勞的秘密,霸主與“伯勞教會”派出可能是最後一批的朝聖者前往海伯利安。
七名來自不同星球、擁有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為了不同目的的朝聖者,在前往光陰冢(時間之墳)的朝聖之旅中,講述了他們各自的故事,分享彼此和海伯利安、光陰冢和伯勞的關系。這幾篇故事即成為此書的主要內容。七名朝聖者包括領事、天主教神父雷納·霍伊特、霸軍上校費德曼·卡薩德、詩人馬丁·賽利納斯、學者索爾·溫特伯、聖徒海特·馬斯蒂恩(書中唯一沒有講述自己故事的,就是他,他在小說後半段神秘失蹤了,因此實際上小說中只講了六個人的故事,而不是七個)和偵探布勞恩·拉米亞。
作者介紹:丹·西蒙斯(Dan Simmons)
1989年創作出版的長篇科幻小說《海伯利安》(Hyperion)更是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整部小說用神似英國古典文學大師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鋪陳手法,傳頌億萬年的宇宙絕唱。敏銳的科幻讀者可以從字裡行間嗅出自黃金時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所探討過的種種主題元素。這部史詩般恢弘壯闊的作品一舉拿下了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Hugo Award)。靠著三部作品,他便征服了奇幻、恐怖與科幻三大類型文學,簡直不可思議。
還要特別提到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隕落》也是雨果獎、星雲獎的雙獎提名作品。可以說,丹·西蒙斯的主要科幻創作集中於《海伯利安》系列,這也是他最富盛名的傑作,其中又尤以一二兩部尤為精彩。就如《丹佛郵報》所言,”西蒙斯的天才把太空歌劇變成了一種新型的史詩。“作者用富有想象力的筆觸,描畫了一個具有“西蒙斯”風格的宇宙。
內容截圖: 目錄:
一共4部長篇大書,一部中短篇,這是中文第一,二部。其他網上找到是英文版,我也看不懂,只有外語好的童鞋參考了。
《海伯利安 / Hyperion》(1989)、
《海伯利安的隕落 / The Fall of Hyperion》(1990)、
《安迪密恩 / Endymion》(1996)、
《安迪密恩的崛起 / The Rise of Endymion》(1997);
《Orphans of the Helix》(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