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羅摩衍那
原名: Rāmāyaṇa
作者: Valmiki
譯者: 季羨林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書號: I351.22
發行時間: 1980年07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羅摩衍那[(梵語:रामायण,Rāmāyaṇ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另一部是《摩訶婆羅多》。作者是詩人蟻垤,或譯跋彌(Valmiki),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诃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西游記》也受到它的影響。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成書不早於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後來(不早於公元前200年)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後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也不一致。
原書依據吠陀體系推算,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之間的戰爭發生在距2005年880,147年之前,印度傳統的歷書都是根據這種推算編制的,但是並不為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
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准,神曾經答應蟻垤,只要山海還存在,人們就仍然需要閱讀羅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大陸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羅摩衍那》,為全世界迄今除英譯本之外,僅有的外文全譯本。
作者簡介:蟻垤,又譯跋彌(梵文: वाल्मिकी )是一位古印度詩人。相傳是《羅摩衍那》的作者,其身份不詳,有很多傳說,有人說是語法學家,或古代仙人。
相傳蟻垤出身婆羅門家庭,因靜坐修行數年不動,身上成了螞蟻窩的小土丘,故以蟻垤為名。另一種說法原本是個棄兒,被山中野人收養。長大成家後,以偷盜為生,專門搶劫朝聖者,後來被一位瑜伽士開導。一般專家傾向《羅摩衍那》是漫長歷史累積的產物,由歷代宮廷歌手和民間詩人不斷添加擴充,直至最後定型。蟻垤有可能是史詩原始形式的“最初的詩人”,也可能只是一位虛構的作者。
內容截圖: 目錄:
第一篇 童年篇
第二篇 阿逾陀篇
第三篇 森林篇
第四篇 猴國篇
第五篇 美妙篇
第六篇 戰斗篇
第七篇 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