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荷馬問題
原名: Homeric Questions
作者: Gregory Nagy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英文文字版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書號: 0292755627
發行時間: 1996年
地區: 美國
語言: 英文
簡介:
內容簡介:古希臘人一直將荷馬史詩視作希臘文化的精華,將荷馬視作民族的驕傲,但丁更稱荷馬為“詩王”,但後世學者對於荷馬是否確有其人,以及他的籍貫、生活年代、史詩是否他一人所作等一系列問題都有不同看法,形成「荷馬問題」。
古代曾留下多篇荷馬傳記,但內容矛盾,難作參考。荷馬的生存年代約為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七世紀,關於他的籍貫問題,古代流傳下來兩行詩,都提到七座城邦,或說他的家鄉就在這七座城邦之中。根據史詩的內容和語言特點,荷馬可能是小亞細亞西部的伊奧尼亞人,最後死在愛琴海的伊奧斯島。也有古代作家指荷馬從巴比倫被擄到希臘,「荷馬」一字在古希臘文正作「人質」解。
另外,或說荷馬是個女人,或認為「荷馬」只是某詩人團體的名稱。至於荷馬的失明問題,一者古代的樂師常為瞽者,二者古希臘人相信眼睛失明,會使內心更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可比較提瑞西阿斯的情況)。
對於史詩本身的爭論,自十七世紀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就史詩的形成過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真正的爭論是出現在十八世紀後期的,1788年發現的《伊利亞特》威尼斯抄本中的一些注釋使荷馬史詩成為許多人爭論的熱點,對民間詩歌創作的研究促進了這一爭論的深入。
各家的觀點基本可分為三類:以德國學者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為代表的“短歌說”認為史詩形成與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公元前九世紀,各部份由不同的詩人創作,代代口頭相傳,後來經過加工,整理成文字,基本部份屬於荷馬;“統一說”認為荷馬利用前人的資料創作了統一的詩歌;“核心說”實際是對上述兩種觀點的折衷,認為兩部史詩形成之前荷馬創作了兩部篇幅不同的史詩,後經過他人加工整理,逐漸形成長篇,因此史詩既有統一布局,又包含矛盾。
美國學者帕裡(Milman Parry)的研究,是「荷馬問題」的研究史上一個轉捩點。實地研究過南斯拉夫游吟詩人的傳統後,帕裡指出荷馬史詩正屬這類游吟傳統,最大的證明就是荷馬史詩裏充斥的所謂「荷馬式套語」。凡是游吟詩人,都備有大量那類套語,以便湊合格律,即興演出。荷馬史詩很多看來矛盾的地方,正是出於湊合格律的需要。
------上文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D%B7%E9%A9%AC
內容截圖![](https://www.ed2k.online/tushu/UploadFiles_2708/201707/2017071019220328.jpg)
目錄:
CHAPTER i 13
An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he Making 29
CHAPTER 3 65
CHAPTER 4 113
Epilogue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