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死亡之匣
原名: Death Kit
作者: (美)蘇珊·桑塔格
譯者: 李建波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中譯本,掃描版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書號: 9787806578506
發行時間: 2005年08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
一個自殺未遂的青年在一次列車旅途中,停車時下到黑暗隧道中探視,誤殺一名修路工人。一切發生得那樣隱匿和平靜,火車開動後,他自己也無法確認事件的虛實,負罪感的重壓促使他逃離真相,轉向一個偶遇的美麗盲女尋求愛情。短暫而和諧的同居生活無法抵擋雙重折磨,他再次來到黑暗的隧道中……桑塔格在她的第二部小說中才情遽現,跳躍性詞句和清晰的單線情節勾勒出一個黑色驚悚故事,舞動著卡夫卡式寓言的鋒芒與顛覆力。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關於愛與死亡的夢之書,作者憑簡短的跳躍性詞句和清晰的單線情節勾勒出一個令人屏息的黑色驚悚故事,內裡舞動的是卡夫卡式寓言的鋒芒與顛覆力。小說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似乎患有抑郁症的中年人迪迪的心境。
對生活絕望了,迪迪嘗試過自殺。後來在火車上,他遇上盲女赫斯特,兩人墮入情網,同樣在這次旅行中,火車突然停在隧道裡,迪迪下車察看究竟,與孤獨的修路工人發生龃龉,以致殺人。迪迪返回車廂,赫斯特卻肯定地說他根本就不曾離開過座位。那麼他是否真的殺過人便成了與情愛和尋求拯救母題相互交織,情愛、恐懼、憤怒、懊悔、同情、渴望、迷惘,種種情感波瀾壯闊。
作者簡介:
桑塔格1933年出生在紐約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她不僅風姿秀美,而且天性聰穎。16歲就進入芝加哥大學,在施特勞斯(Leo Strauss)和布爾克(Kenneth Burke)指導下攻讀哲學、法文和文學。22歲獲英文學與哲學碩士學位。然後在哈佛大學傑出的哲學史家蒂利希(Paul Tillich)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畢業後,前往法國研究存在主義。26歲回到紐約,在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宗教學。
在紐約,桑塔格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1963年,她在名氣很大的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社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The Benefactor(慈善家)》,贏來了贊譽與妒忌。同時,她給當時頗有影響的文藝評論雜志《Partisan Review(黨派評論)》撰寫文章。《Notes on Camp(關於坎普的札記)》一文使她一夜之間聲名鵲起。這篇隨筆與其他幾篇這個時期的文藝評論後來被收入標題為《Against Interpretation(反對闡釋)》的文集,成為桑塔格最重要的著作。不久前,上海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此書的中文譯本。
1977年,她出版了對新聞攝影的思考《On Photography(關於攝影)》;1978年,她總結自己罹患乳腺癌的經驗,發表了《Illness as Methaphor(疾病的隱喻)》;作為續集,1989年她又寫成了《Aids and it`s Metaphors(艾滋病與它的隱喻)》;1992年,出版了熱銷書《The Vulcano Lover(火山情人)》;2003年發表小說《In America(在美國)》,獲得National Book Award(美國國家圖書獎);去年又發表了她對新聞攝影的新思考《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關懷他人的苦難)》。
內容截圖:
目錄:
本書無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