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作者: 牟宗三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書號: 9787532546992
發行時間: 2007年7月1日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中舉凡從古希臘到西方近現代哲學都有論及且每有高見,並與中國哲學儒、佛、道諸家相比觀,究明分際 與會通處。本書附錄有新儒家研究專家羅義俊教授特為本書撰寫的導讀文,亦可資諸進一步認識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和他的著作。
內容截圖:
目錄:
序
分判與會通——讀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第一講 中西哲學會通的可能性:哲學真理之普遍性與特殊性
第二講 中國哲學底傳統:中國哲學所關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學所關心的其重點在“自然”
第三講 西方哲學底傳統:柏拉圖傳統,萊布尼茲、羅素傳統以及康德傳統:從萊布尼茲、羅素傳統說起——萊布尼茲思想之下委與上提
第四講 康德的“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此對反於“經驗的觀念論”與“超越的實在論”;由經驗的實在論融攝知識范圍內一切實在論的思想,由超越的觀念論融攝一切關於智思界者的思想
第五講 康德的經驗意義的二元論與的羅素的中立一元論:超越意義的二元論不能成立
第六講 經驗的實在論開感觸界,超越的觀念論開智思界:中西哲學對此兩界之或輕或重,或消極或積極
第七講 一心開二門:中國哲學對於智思界是積極的,對於感觸界是消極的(就成立知識言);西方哲學則反是
第八講 只康德的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所開的兩界可以與中國哲學會通:進一步講經驗的實在論如何使主觀的表象涉及對象而可以客觀化
第九講 使主觀表象客觀化的是發自知性主體之形式,猶若“立於禮”
第十講 未決定的對象與決定了的對象
第十一講 范疇之發現:知性之邏輯的性格與存有論的性格
第十二講 范疇之形而上的推證與超越的推證
第十三講 “知性為自然立法”之意義:此是否主觀主義?
第十四講 現象與物自身之超越的區分:感觸直覺與智的直覺之對比以及直覺的知性與辨解的知性之對比:中國哲學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