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迂回與進入
作者: 於連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書號: 71080112041
發行時間: 2006年2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前面,我已說明為什麼我認為把意義的效果歸於預先設定的范疇(通過政治一詩歌一哲學等領域;或通過手段:隱喻、引言、形象等)是不會有結果的。我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別處,我指出,認為在書卷末尾設索引有實用價值的看法只是幻想。但是,既然我選擇的道路是曲折的,那事先設定航標我認為是有用的。此外,我們難道不能繪制中國的意義圖表(就像17世紀時的那些女才子們筆下常出現的愛情國地圖)嗎?意義或感情的“微妙性”:二者隨後將能夠各自按自己的意願從這些標界出發旅行。
第二章從策略上的種種差異出發討論傾斜的問題:中國傳統兵書推崇的奇攻與正規戰中的方陣進攻是針鋒相對的。隨後,我又在經典著作中考察這個問題:在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委婉的批評,或根據編年史書(《春秋》)所述,在外交場合引言賦詩產生的威力。我在第五章中,分析了人們何以能夠通過行為的些微跡象感知到一種道德判斷,這一章還提供了解讀暗示的典例。到了第六章,這些則導致對間接的文化價值(政治的)的更具意識形態色彩的思考。因為中國的問題就在於此(至少像人們從競技與政治廣場中的希臘式的正面相對出發所感知到的):間接在中國的目的是妥協,由於檢查造成的迂回變成為藝術的效果。
第七、八章又談到了詩文評論,但卻把評論引向更理論化的意義:我試圖要弄明白為什麼與希臘不同,中國沒有設定一個作為表象的對象的世界;而沿順出這樣一種結果,為什麼不是從表象性出發(象征性地活動)確立意義的前景(在希臘,神話的寓意化所發現的意義)。從迂回的種種形態出發,我要考慮它使人理解到什麼(這兩章是本書的中心,也是本書的絞合點)。第七章的開始是一條“隧道”,因為我必須在歷史環鏈中澄清有關詩的間接的種種中國觀念。而這在我看來是與希臘的一個根本不同所在:缺少另一種領域,或者說缺少另一個世界——精神的世界——形象會求助的世界。
內容截圖: 目錄:
前言
內容提要
第一章 “他是中國人”,“這是中文”
第二章 “正面,傾面”
第三章 在形象的外衣之下:曲折的批評
第四章 中介引語:震撼的力量
第五章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如何閱讀“字裡行間”之意
第六章 不可能的分裂(傾斜的意識形態)
第七章 情與景之間:世界並不是表象的對象
第八章 景之外:轉意不是象征
第九章 從導師到弟子,言只是指示
第十章 不存在本質的領域,或為什麼迂回就是進入
第十一章 成熟的過程,實現的飛躍
第十二章 大象無形或如何指明不可言說之物
第十三章 “網”和“魚”或如何進入自然
第十四章 雲與月
第十五章 隱喻的距離
結論 迂回或剝離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