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接受美學導論
作者: 朱立元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書號: 753363984
發行時間: 2004年11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內容簡介:接受美學醞釀、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鼎盛於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後就漸趨衰落,但並沒有消失,而是逐漸融人了近20年各種哲學、美學新思潮中。比如,70年代以後影響極大的解構主義思潮,在思路上就是從讀者(接受者)角度切入的,體現了接受美學的啟不;又如女權主義批評,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接受美學的成果,它從接受和效果的角度,發掘了女性文學長期被湮沒的許多成果,重建了女性文學史;新近的文化理論和文化批評基本上是在後現代語境中展開的,其中有不少論及大眾文化問題,仍滲透了接受美學的影響;如此等等。由此可見,接受美學作為一種思潮、一個學派,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的巨大、深遠的影響,卻至今仍然存在,它所開創的文學、美學研究新思路、新方法,還遠未過時。
內容截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接受美學的思想、理論淵源
第一節 理解和解釋的本體論——從海德格爾到伽達默爾的闡釋學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不確定域”與讀者的“具體化”和“重建”——英伽登的現象學美學
第三節 文學形式與審美標准在接受中演進——從俄國形式主義到布拉格結構主義
第四節 作為意識形態與社會文化現象的文學藝術——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學社會學
第五節 同社會接受唱反調的文學藝術——阿多諾的社會批判美學
第六節 文學接受的心理軌跡——閱讀心理學種種
第七節 訴諸讀者的自由想象——薩特的存在主義美學
第八節 “期待視界”與“范型”理論——波普爾與庫恩的科學哲學
第二章 接受美學的誕生及其發展
第一節 接受美學誕生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
第二節 生氣勃勃的康士坦茨學派:堯斯和伊瑟爾
第三節 東進與西漸
第四節 美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第三章 文學本體論:對文學的存在方式的探討
第一節 傳統的文學本體論的缺陷
第二節 新的問題:文學為什麼存在?怎樣存在?
第三節 解答文學本體論問題的新思路
第四節 文學:三環節 交互作用的活動過程
第五節 文學:創造和接受的社會交流過程
第四章 文學作品論:本文的召喚結構
第一節 英伽登和韋勒克的文學作品結構模式
第二節 文學作品:多層次的語言結構系統
第三節 文學作品結構的召喚性
第五章 文學認識論(上):個體閱讀心理學
第一節 從發生認識論談起
第二節 閱讀的“前結構”:審美經驗的期待視界
第三節 語符一意象思維:從文字到意象
第四節 二級閱讀:反思性的“問答邏輯”和視界交融
第六章 文學認識論(下):群體接受社會學
第七章 文學創作論:追隨“潛在的讀者”
第八章 文學價值論:對讀者審美需求的意義和效用
第九章 文學效果論:對接受者視界的改變與影響
第十章 文學批評觀:讀者對作品的闡釋與評判
第十一章 文學歷史觀:文學接受與效果的歷史之鏈
結論